服务热线全国服务热线:

18252678721

火狐官方网站首页

五四青年节 奔跑在青春赛道“中坚青年”这样做

发布时间: 2024-03-14 22:23:40     来源: 火狐官方网站首页

  “中坚青年”一词最早源于UC网友的评论,描述80、90“中间一代”的真实生活故事。它精准定位了被夹在“前浪”与“后浪”中间的人群,既包含了对其“中间”年纪的客观描述,也隐喻了其“艰难”的生存状态,更表达出了“坚强”的精神底色以及“青年”未曾老、不服输的年轻心态。

  80、90后人群随年纪的增长和社会身份的变化,开始负担起越来越重的责任和压力。他们尝试很多个人生中“不得不”的第一次,面对生活给出的种种难题,即使会有抱怨和焦虑,仍会坚强地扛过一个一个难关,认真过好当下的生活。

  1987年的樊天慧从小就是个学霸。初中时期,学习成绩排名全市前几名;高中时期,排名全市前三十;高考时考入了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后因表现优异,一路保送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学习只是樊天慧擅长的事情之一。学生时期的他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篮球、游戏、文艺汇演通通轻松拿下。此外,参评学生干部时,结果都毫不意外的是他。可以说,樊天慧是一个始终活在聚光灯下的“巨星”,但他却选择了孤独的科研,在无数个深夜里,与数据、资料为伴。

  据介绍,未来海洋工程的发展趋势,大致可分为三个方向:深远化、绿色化、智能化。广东毗邻南海的区位优势让樊天慧选择在博士毕业后,进入到华南理工大学,继续从事海洋工程的研发工作。2018年起,樊天慧开始做深远海浮式风电开发的研究工作。

  “我国近海区域30米水深以内的范围风资源开发技术比较完善,基本能达到商业化的条件,目前正在向40米~60米的范围探索。国际上公认,如果水深超过50米,采用浮式基础进行开发是一种较为经济的方式。可以说,漂浮式风机是开发深远海风资源的必由之路。”

  樊天慧所在项目团队研究的是怎么来实现我国第一台浮式风机的应用示范,其与我国已建成固定式风机不同:脱离稳固的大陆架,完全漂浮于海上,由锚泊系统连接到海底。

  我国南海的平均风速高,但台风频发,极端风速出现的频率高,海况相对恶劣,尤其台风通常会伴随着极端海况同时出现,对于我国浮式风电建设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此外,我国的水深也不利于浮式风电的发展,对于成本经济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日复一日的工作下,项目团队终于基本完成了设计、校核和模型试验验证。今年,这座中国第一个海上浮式发电的示范工程将进行建造安装以及并网。

  “能将自己研究的东西放到海上,看着它帮助人们获取资源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樊天慧说,自己特别享受事物从无到有的过程,更何况它是一件“国之重器”。

  “导航地图可能会给你推荐行程的最佳路线。在科学研究中,我也会通过研究反应机理,来筛查出最佳反应路径。”樊婷是这样描述自己的研究方向计算化学的。

  樊婷走入计算化学纯属巧合。“我本身对生物更感兴趣,所以高考报考专业时以生物化学方向为主。第一志愿没被录取,就分到了化学方向。”从武汉大学毕业后,樊婷到香港科技大学读硕士和博士,并最终获得计算化学博士学位。在做了2年博士后后,成功被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录用。

  樊婷在博士后期间研究的是水氧化反应。通过比较不同金属有机催化剂,实验合作者发现有一种催化剂-Ru(BDA)L2,其性能明显优于其它。但却不知道为啥它可以催化得如此之快,她用一张图解释了其中的原理。樊婷说,自己有时会偏好用图形表达交流,“工作时用语言说不明白就会画图,更简单点。在术语里这叫反应势能垒图,我们研究的只是反应进程方向的一个势能面。”

  决速步又称为限速步骤,一个机理中,其中的一个基元步骤进行的速度远较其他速度慢,则该步骤决定总的反应速率。用樊婷自己的话说,她终于找到了拖慢整个行程的节点,取得了小小的胜利。

  理论研究上的胜利并没有让樊婷在找工作时拥有更多便利,甚至想要放弃学术研究。碰壁多次后,樊婷最终进入到华工李映伟老师的课题组。工作内容是通过理论计算的方法研究反应的反应机理,解释实验现象,同时指导实验合成高效催化剂。

  研究、上课是樊婷的工作日常。每天,她都会从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里搜索新的论文,找寻灵感。樊婷认为,没有催化剂的世界是很难来想象的。她介绍,一般肿瘤药从开始临床试验到上市则需8年,被誉为火箭速度的药物格列卫也用了2年11个月。此外,工业过程中约有90%以上的使用催化剂。

  “如果能筛出一些高效催化剂,就会提高实验效率和催化性能。在医学和工业上,这是了不起的成就。领域里的大牛通过计算手段筛查合成了一些高效催化剂,大幅度的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做到这种程度。”

  每当实验迟迟捕捉不到应有的反应物,探究不到机理时,樊婷也会心情郁结。这种情况下,她会一个人奔跑在夜晚宛若星空的灯光下,缓解压力。不过,更多时候,她没时间来得及做这些。从网络上继续查文献,看看别人的方法,对她来说也是一种解压方式。

  “现在社会的氛围不适合做科研,比别人付出多,投入不成正比。希望年轻人静下心做一件事。一直做一件事一定会有成果。”

  2006年,来自山东济宁的农村小伙李兆恒,圆了母亲的“大学梦”,考上了广西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这个读起来有些拗口的专业,在他看来,既神秘又厉害。“入学之后才了解到,这个专业主要学习建筑材料方面的知识,就是传统的水泥、玻璃、陶瓷。”这对于李兆恒来说并不陌生,小时候村里盖房子,总免不了拌些砂浆、混凝土。

  本科毕业时,本来可以直接保研到本校研究生的李兆恒,为了进入更高和更好的科研平台,他考取了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由于专业与工程联系紧密,5年的硕博连读,李兆恒总是一手拿滴管,一手拿铁铲,反复捣腾着水泥混凝土,致力于将其中的专业性能不断提升。

  在读博期间开展的一项新型氧化镁基胶凝材料课题研究中,一个偶然的交叉点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在大坝、枢纽等水利设施建设中,常常遇到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水泥水化放热会有一个升温-降温的过程。如此一升一降,遵照“热胀冷缩”的原理,混凝土结构避免不了温降收缩开裂,产生裂缝。在水利工程中氧化镁常常作为膨胀剂补偿大体积混凝土温降收缩,博士期间关于氧化镁课题的研究为他打下了良好的科研基础,也因此,他的人生与水利有了交叉点。

  “本科规划的是日后进高校当老师,但读博期间发现科研项目应该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才更有价值,所以想去接触生产项目,去工程一线。”尽管对水利这一领域倍感陌生,但因为这一交叉点,李兆恒选择了“试一试”,“有一个点能与自己的专业所学结合起来了,做得也不错,就来了。”

  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工作的转变越多,人生的密度与质量即越大。2016年至2018年,李兆恒进入广东水科院博士后工作站工作,开启了他高密度的两年时光。2016年1月,在博士后进站不久后,李兆恒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申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3月份截止申请,我前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写了科研项目的申请书,没想到就中了。”这一有关高体积稳定性新型镁质胶凝材料的项目,获得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的资助。

  基金的申请成功给李兆恒注入一剂强心针,一扫此前的科研疲态。“自信心一下子就建立起来了,感觉自己在科研方面还是能的。”自此,他逐步找回做科研的状态节奏,在“氧化镁”与“抗蚀”两个领域持续发力,成为了7个纵向科研项目的负责人。

  不仅是工作,生活上李兆恒也迎来了崭新的阶段。2016年11月,儿子出生了,小宝贝的到来恰巧赶上了水利工程最忙的时候。“水利工程下半年最忙,那时候汛期过了,正是水利工程赶工期抓进度的时候。”“我那会连陪产假都没请,为此我老婆一直‘记恨’着。”他笑着说,白天妻子、母亲、岳母轮流照顾,晚上他回家后,哄睡的任务就落到他头上。“有时候我抱着抱着,靠墙坐着就睡着了。”

  身心压力皆大的那段期间,也是李兆恒收获最大的一个阶段。经历过读博那几年的“积累”与“打底”,他的科研角色也从参与者向主导者转变,能更自主地开展科研项目。“博士后的两年,是我人生到现在出科研成果最多的一个阶段,80%的成果是那时候出来的。”

  “广东有很多滨海建筑,都面临着钢筋锈蚀和混凝土腐蚀的问题,一旦被腐蚀、锈蚀,钢筋混凝土结构就存在安全风险。”针对这一情况,李兆恒在博士后期间开展了玄武岩纤维筋(BFRP)和高抗蚀胶凝材料的研究。与传统钢筋混凝土相比,这些材料具备优异的高抗蚀性,进而能延长工程、建筑物的服役寿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而这些科研成果,也已于前几年在广州南沙区万顷沙联围200年一遇海堤加固达标工程、揭阳西港海堤建设中成功应用。2018年南沙工程开展时,李兆恒在工地待了一个多月。8月的广州,正是炙烤的时候,与各参建单位沟通,监测工程数据,检测完工效果,一轮下来,他整个人黑瘦了不少。

  紧接着李兆恒常驻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作为继港珠澳大桥之后的又一超级工程,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是广东省历史上投资额最大、输水线路最长、受水区域最广的水资源调配工程,以深层管道输水方式穿越珠三角核心城市群。工程总投资约354亿元,输水线 /s。工程受水区人口近3000万,将有效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生活生产缺水问题,并为香港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

  其中,广东水科院承担了该工程全线建设所用原材料、中间产品、工程实体的质量对比检测及业主委托的专项检测工作,建成了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质量对比检测项目部试验室,为该工程提供质量检验方面的专业服务,对整个工程的质量进行把关,组织一系列的试验与检测工作,提高工程质量。而李兆恒所面临的新挑战,即开展工程质量检验试验的同时负责该试验室的运营和管理。

  除此之外,该项目作为一项百年工程,对防腐、抗蚀的要求非常高,混凝土、管片、钢管都要采取防腐、抗蚀措施,李兆恒未来几年将承担起质量“把关人”的重担。

  “我觉得每天在实验室待着挺充实的,做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很开心。我也会去人多的地方逛街,但感觉那里没什么好玩的。”

  黄勇潮在中山大学读博的前两年,由于和硕士期间的专业跨度比较大,身边的同学一篇篇地发论文,他却一篇也发不出,很着急。在当时的博导的开导下,他意识到,做学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而是要奋斗终身,要开心地从事科研,开心地、有责任心地做每一件事。

  除了良师,黄勇潮还遇到了一位挚友。读博三年,黄勇潮都跟来自尼日利亚的同学唐杰一起去实验室、一起吃饭。黄勇潮遇上问题就买一杯奶茶,与对方交流,聊到很晚。“能找到这种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是挺幸运的,不管是科研、写文章、生活甚至连感情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我们都会交流。”毕业时,两人都有不错的成果,唐杰如今成了湖南大学的教授。

  如今成了教师的黄勇潮,也甘为人梯,希望给予学生帮助。在他所在的实验室,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可以做实验。黄勇潮说,尤其是本科生,如果只上课不进实验室,就对研究的过程没有感受。另外,实验中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拿去参加比赛,学以致用,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对于很多东西,学生不一定喜欢研究。很多学生每天跟我们大家一起长时间地待在实验室,会受不了,而且一直研究一个东西,没有出结果,也会自我怀疑。我作为老师,就要想怎么去帮他们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又不能给他们太大的压力,尽量帮他们在科研路上走得顺一点”。

  科研、教学一肩挑,黄勇潮说,自己也有压力,但从读书阶段就一直在学校里,他已适应了这种生活。“路是自己选的,没什么不可以平衡的。我不会因为一件事就钻牛角尖,没有必要。我跟学生也是这么说的,所有的事情回过头去看的时候,就会觉得其实没什么。”他说。

  黄勇潮的研究成果在生活中和工业中都有广泛应用。他研究的是如何用更低的成本更好地处理有机废气、废水。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减少刚装修的新房、新车对身体的危害,都跟这个专业息息相关。他正在通过个人的努力,让水更清、天更蓝,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健康。

  改造环境,黄勇潮采取的方式是借助绿色、环保、取之不竭的光能。其原理是,当光照射到合成的催化剂上,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可以把环境中有毒的大分子转换成二氧化碳、水或者毒性比较小的小分子。

  随着研究的深入,黄勇潮也由原来的单纯研究光催化,慢慢地转移到光产生的热,他要探究的是热能是否对反应起到一定的作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和步骤如何。这项研究要真正投入应用,需要攻克两大难关——效果和成本。

  “实验室的研究效果很好,但实际应用的效果就不确定,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比如样品在研究的过程中只要几克就可以了,但在现实处理中是不可能的,可能是几千克或者几吨。这也是搞基础研究跟搞应用研究之间的区别,很多研究都在试图打通两个方向的连接,从一开始就进行合作。”他说,另外,实验室里很少考虑成本,但企业肯定希望用最低的成本达到目的。

  文章图片来自互联网,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所有:火狐官方网站_首页登录 联系人:韩经理 手机:18252678721 联系人:解经理 手机:13863268241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南郊镇吴家村
| 网站地图